百度手机“监听”争议背后:一种委屈与尴尬
2018-01-11 10:16:06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来源:搜狐科技

王如晨/文

手机“监听电话”争议,百度应该是被误解了,或者说受了一定委屈。

朋友三金,南通的帅哥,一个出色的移动端开发工程师,与上下游企业多有合作。他说,安卓系统上可以做到“监听来电”, iPhone不行,因为iOS不开源。国内大部分都是手机厂家自己定制的安卓系统,可以操作。

但说到具体“通话”,因为走的是移动运营商的通信协议,单靠手机系统不太可能获取具体通话内容。只靠百度APP,更不可能。

我们注意到,外界说的小米声明是在“怼”百度。其实,小米的声明里,明确地写的是“监听电话状态”。就是说,借助一些APP管理权限,百度们可以获知用户手机“使用状态”,但这并不意味着等同于具体的信息与内容本身。

当小米发布声明后,百度做了澄清,说将“拦截”翻译成了“监听”。百度借助用户部分授权,可以知道手机部分使用“状态”,但无论苹果还是安卓系统,根本不可能向应用开发者提供能监听用户电话的接口或权限,百度手机应用“没有能力、也从来不会申请这一权限”。

而这轮争议中,一个用词却是“监听”。我看到小米手机里,权限部分,也将它命名为“监听电话”。它造成这样一种印象:我们的具体通话内容,都在百度们的眼皮子底下。

一个运营商朋友说,如果能时时监听到用户通话具体内容,那百度可真是“神通广大”,比“有关部门”还“有关部门”,至少背后能玩转运营商,这是比较危险的事。

我个人不相信,有近20年发展历史的百度,敢如此玩火,这会直接触犯法律。

这应是争议话题中百度被误解的一面。

另一面的委屈,可能跟一些权限获取属于行业通常做法有关。实际使用中,我们确实会看到,几乎所有APP,都在力求获取手机的定位、通讯录、短信、麦克风、视频等功能。百度的应用只是其中一家。

你打开小米手机“应用权限管理”,小米自身应用尤其是“小米商城”,权限几乎最多。

不过,委屈的百度,实在也到了更加重视这一问题的时候了。

说它尴尬,其实在于,这已是一个行业顽疾,一个大数据时代的根本难题。它涉及到数据资产定义、数据安全、使用边界与监管等许多问题。这也是全球性的话题。

中国有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法规,去年《网络安全法》也已出台。但都未能侧重微观层面,根本无法落地执行。

我这里没有能力在这个角度展开。只想提一个例子。早在2015年5月,贵州成立过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个“大数据交易所”。当时我们第一时间明确说过,如果连数据资产的属性、评估体系都无法解决,连数据安全没有保障,所谓“大数据交易所”,不但不会有效,甚至会遭遇重大法律挑战。

如今都快3年了,我们还真没有听到那边有什么声音。它更像是地方政府一个周期激进的政绩工程。

而中国地下灰色的“大数据”交易却几乎时刻发生。

这里有两个小例子,我亲身经历的。去年春节,开车带母亲去一处房子,不小心擦倒一个老人,赶紧下车报警求助,电话没几分钟,一辆印着救护车标志的破旧面包车冲到现场,没有必要工具与设备,就催我们去某医院。派出所民警赶到说,不是正规车,再等几分钟。我们是通过120途径求助,一个社会车辆率先赶到现场,想想就觉得可怕;去年换了车,付款后绝没10分钟,就开始频繁遭到不同公司销售代表骚扰,推销车险,而且其中一个还得意洋洋地直接报出我的名字与车辆信息。我想,我们的数据,应该没出4S店就被卖掉或关联给不同的第三方了。

过去几年,全球发生过许多次互联网信息重大泄密或风险暴露案,不过,争议几日就那么过去了。有的甚至还沦为一些公司变相销售的机会,那口气就像是:我的大数据储备好厉害啊。好像泄密或风险敞口给了它绝好的兜售机会,你看看雅虎前段时间的口吻就能体会到。

本地互联网公司则持续遭遇类似百度的争议。在基础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,它们却一再标榜不作恶,标榜自身平台的数据安全。问题没有爆发的时候,它们说自己技术很厉害,问题一旦爆发,它们又说技术有一定障碍。

在监管与行业自觉之间,听上去好像是一个死循环了。但我个人觉得,其实它还反映了两重问题。那就是:

一、大数据的异化;
二、中国互联网业的创新遇到瓶颈期。

“大数据”概念并非我们最早提出,但好像再没有比中国互联网企业标榜更甚了,都已经是比石油厉害的新能源了。我相信大数据有它无穷的价值。但如此标榜、渲染过头,反而导致数据世界的混乱,好像只有这种要素才能决定未来。

整个中国互联网业,几乎都在抢夺数据,尤其是用户数据。一些公司包装了种种营销的概念、种种高远的目标,还是为了数据。

在移动互联网遭遇人口红利弱化的周期,有的公司的做法,已经是相当野蛮。

我记得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去年说过一句,没有技术分析与技术支撑的大数据,就是一堆垃圾。

我个人认为,即便有技术支撑,而没有数据伦理观念,整个产业也只会变异、异化。它决定着中国互联网业的高度。

而现实中,“大数据”安全问题其实还常常被操纵,成了一场场营销狂欢。一些公司就喜欢发行业灾难财,甚至发国难财。每当有数据风险案例,一些厂家尤其上市公司就会操纵市场概念,一些券商分析师满嘴跑马地推荐个股。整个行业极为浮躁。

当AI遇到大数据后,后者的地位就更是几乎成了神话。中国因此已被标榜为全球AI时代的最大的玩家了。

我相信是有一定的产业逻辑。但我从不相信一种要素可以造就什么神话。在我看来,它不过是原始技术创新匮乏、更多只是集成与搬箱子的另一种表达。

大数据神话背后,互联网业尤其中国互联网业,已经进入一轮创新瓶颈期。它也是粗放的流量经济时代向融合经济时代过渡中的变异。

这尴尬,绝不是只说给百度们听。其实,百度有它的委屈,更多的企业,甚至包括其他巨头们,类似的问题要么装聋作哑,要么借力攻击。百度遭遇的话题,其实再度暴露了一种熟视无睹的产业环境,这里有太多的浮躁与夸饰。

不过我这人倒也从来没有真正悲观过。中国这片土地不一直是这样吗?我们总能以蚂蚁雄兵一样规模的生生死死、醉生梦死,在牺牲大多数底层利益的基础上,换来一种偌大荣耀,最终反过来获得底层的持续膜拜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